“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水污染防治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急需借力;另一方面,目前在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水务行业,也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落实“水十条”促进多元融资
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关系国计民生。近日,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在促进多元融资方面,“水十条”明确提出,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
“当前水污染形势严峻,防治水污染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有必要采取多元融资的办法,促进政府与社会对水污染的共同治理。”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将有效提高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与效率。
《实施意见》提出,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形成以合同约束、信息公开、过程监管、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多层次、一体化、综合性的PPP工作规范体系,实现合作双方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权益融合;建立和完善水污染防治领域稳定、长效的社会资本投资回报机制。
PPP将成为企业参与治水的主流渠道
“水十条”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根据测算,按照“水十条”要求,完成相应目标需投入资金约4万亿—5万亿元,如果单靠政府财政投资,缺乏市场内生动力,其治理效果或很难达到预期。因此,社会资本成为了关键的寄托对象。
对此专家表示,政策利好将带动大体量的资金进入市场,民营企业将获得很好发展机会。根据“水十条”及目前国家鼓励的方向来看,PPP或将成为企业参与治水的主流渠道之一。
一位主营水务环保业务的公司管理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从立法层面对水务、环保行业的支持和保障,为公司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未来国内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改造和中水回用的市场空间也更为广阔,水务环保业务企业发展前景看好。
他指出,“水十条”出台后,国家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将使公司污水处理能量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国家明确了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确定方法及污水处理费调价事宜,这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会进一步保证污水处理运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益空间。
同时他也表示,民间资本若想以PPP模式参与政府“治水”项目,自身须具备技术和资本双重优势。
解渴治污融资难题
显然,今年将是“水十条”落地并全面执行的第一年,行业发展将进入加速期。
随着PPP模式的推广,污染治理领域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得到有效缓解,有资本、技术、服务等优势的环保企业将面临更加公平和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订单获取方面将有明显竞争优势,有利于龙头个股做强做大。
事实上,亦有业内人士认为,PPP项目结构较为复杂,项目自发起到双方签订合同,需要详尽地测算、论证和谈判,准备时间长,并且社会资本往往对于政府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持保留态度,对于二三十年的全生命周期内政府的信用有顾虑,同时金融机构的参与途径亦不清晰。由于贷款等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高达70%至80%,因此项目融资的成败对于PPP项目具有决定性影响。
而PPP这块蛋糕是否诱人,关键要看回报率和安全性,这些均需要完善的机制予以保障,只有这样社会资本才会有较高的积极性。
PPP项目中并不乏二三十年的建设期的,呈现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不高的特点。“新官不理旧账”、“改变游戏规则”都成为过去PPP项目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前期进行物有所值等判断基础上,仍需要根据政府和企业的能力和责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也有专家建议,还应同时建立灵活的退出机制。如果项目运营出现问题,需要对资金设立出口。
此外,PPP项目一般时间较长,应根据成本完善调价机制。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中国PPP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洁认为,“定价是有一个标准和原则,就是价格的调整机制,几十年不变不科学,变得太频繁也不科学,最理想的状态是让私营资本盈利但不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