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北京暴雨全城变“积水潭”】2012年7月21日,北京经历了61年来最大强降雨,一天内,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受暴雨影响,北京全市出现主要积水道路63处,积水30厘米以上路段30处。从二环到四环,大批道路严重积水,并造成部分路段交通受阻。随着大雨持续,多条环路陷入半瘫痪状态,大量汽车被淹。截至7月22日17时,在北京市内共发现因灾死亡人数是37人,19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3/14【国内多数城市内涝状况堪忧】据住建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32%的城市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且2013年《城市防洪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也披露:目前全国仍有340座城市(占总数53%)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别是非农业人口150万人以上的34座特大城市中仅有7座(占总数21%)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
4/14【内涝寻因——排水设计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在快速膨胀。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7.3%提高到45.68%;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49年的10个,发展到2008年的122个。老的排水管网早已不堪重负。且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多有“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地下排水管道属于隐蔽工程,不上台面,直到遇到暴雨,才引起公众与媒体关注。
5/14【内涝寻因——资源环境破坏】除了城市建成区改造难度巨大以外,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剧着城市内涝的问题。城市内植被覆盖率降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走,土壤本身失去的蓄水能力。而更为关键的是,城市内自然水系的消失。以武汉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若以湖泊平均深度1米计算,被填占湖泊的蓄水容量,高达2.3亿立方米,超过2个东湖的容积。
6/14【内涝寻因——管理机制问题】雨水管线属于市政,河道疏通却是水利水务部门的事,两个部门衔接不好容易产生问题;排水管网是公共设施,但规划与建设却很少有公共参与,信息不畅公众参与度低;最为人所诟病的是,暴雨暴露出国内很多城市在公共交通、城市设施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漏洞,一些公共管理部门对预警信息判断不准确,采取措施不到位。
7/14【城市排水系统典范——赣州老城】江西省赣州市有两条江水穿城而过,整个城市在数次暴雨中却一直安然无恙。这一切都源于宋代铺设的一整套完整的排水系统:“福寿沟”工程。整个系统根据赣州地势,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连,利用水位的落差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赣江的入口处,建成了消涨自然闭合的系统。虽历经900年沧桑,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至今仍承担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在地势相对低洼的老城区发挥了重要的防涝作用。
8/14【城市排水系统典范——青岛暗渠】每当某个城市被暴雨冲击、积水横流时,人们总会想到青岛,它拥有令其他城市羡慕的排水系统。很多人把这归功于德国当年在青岛建造的宽三米、高两米五的巨型排水暗渠。尽管有关部门称,目前这套系统所占全市管道长度的比例不足三十分之一,但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9/14【巴黎:下水道欢迎参观】巴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巴黎下水道如今总长达2500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每天有约400名工作人员在维护管道的正常运行,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巴黎下水道还是一处观光旅游点,陆续有外国元首来到这座地下迷宫取经。下水道四壁整洁而宽敞,没有想象中的污秽与腥臭。在多雨季节,巴黎人畅行无阻,地铁通道上不会挂“瀑布”,车子也不会变成“潜水艇”。
10/14【伦敦:泰晤士河下建排水隧道】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865年工程完工时,实际长度超过设计方案,达到2000公里,泰晤士河造成的内涝也解决了。2007年,伦敦政府投入17亿英镑实施泰晤士隧道方案,即在泰晤士河下方建设一条长35公里、最深处达75米的深层排水隧道。2011年,伦敦泰晤士河水务公司又投资36亿英镑修建了一条近40公里长的超级污水排水沟,据称能有效吸纳污水,解决泰晤士河的污染问题。
11/14【东京:排水标准五至十年一遇】东京设有先进的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再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暴雨后东京路上不积水得益于人工建造的“川”,类似壕沟的“川”密布东京都,排涝作用非常大。最重要的是,东京投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建成了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首都圈外围排水道,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东京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编号,便于维修人员迅速定位。
12/14【内涝防治——健全应急机制】面对频频出现的城市内涝,很多人都把希望放在城市排水系统上。然而,排水系统的建造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短期内要有效应对内涝,还得靠应急机制。应急处理绝对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系统化的。先是气象部门预报预警,经过快速的信息反馈,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联合行动,如水务部门处理排水、交通部门疏导路面车辆、公安部门维持秩序等,对一些薄弱环节如地下停车场等应提前做好准备,如抽水泵提早就位等。
13/14【内涝防治——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打造“海绵城市”,实际上解决的是老问题——城市里的水,包括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面临的各种问题。“海绵城市”,不仅能减少城市内涝风险,还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的现实问题。
14/142015年5月20日,广东东莞降暴雨,街道一片汪洋,多辆汽车被水浸,市民街头抓鱼,引起网上热议。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不少城市都上演过全城看“海”的戏剧性场面。年年暴雨,年年治理,却也年年治不好,究竟原因何在?“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的僵局,又该如何打破?